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考试题北宋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公务员考试题北宋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有人说历史上宋朝是最难“造反”的朝代,300年间发生439次起义,为什么都没成功呢
原因有三,一是外族入侵转移目光,二是收编流民为军,三是当时读书人、文人比明清时文人墨客有风骨,懂得为国。
北宋兵种繁杂,包括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其中禁军守京师为朝廷的正规部队,数量最多,并且在受灾之年还不断将流民编入军队,致使军队数量与日俱增。
太祖时禁军约有19.3万人,太宗时猛增为35.8万人,真宗时又增至43.1万人.地方收编的流民则更多。
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三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禁军的整体素质,随着数量的增长而节节下降,在战争中多处于被动挨打,四处逃亡,一战必溃的局面。
宋朝与西夏打仗,与北辽打仗,与女真打仗,还和蒙古人打仗,有才之人皆投入战争之中,无才之人无能力起义。
任何起义都要懂得打仗,懂得谋划,这些都代表的高智商的精英人群。
但是宋朝时期,这些人都与西夏人,辽人,女真人,蒙古人打仗战死。那些普通人哪里懂得这些文治武功?
在宋代的时候,文人们对政治都是特别积极的,王安石就是一个特别杰出的代表。
当时王安石和晏殊,他们是一个故乡的人,他们心中有都有着一腔爱国的热血。王安石通过科举考试后就全心全力的从政,并进行过变法改革。
还有欧阳修,张孝祥,黄庭坚,辛弃疾 ,范仲淹 ,朱熹 ,陆游 ,林升 ,文天祥 ,范成大, 李清照 ,欧阳修 ,叶绍翁 ,程颢, 杨万里 ,白胜 ,张俞, 梅尧臣 , 胡铨, 柳永 ,张轼 ,晁说之 , 司马光 ,沈括 ,翁卷等等许多爱国有才的文人墨客,他们爱着国家。
比方辛弃疾,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
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
再说范仲淹,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西夏李元昊攻打宋朝,宋朝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民间起义,从古到今,成功的就没几起,别说是宋朝了,放到任意一个时代有几个成功的。
我们先看改朝换代成功的案例:
武王伐纣,人家有封地,本身就是王族
秦统一六国,周天子治下分封国之间的>吞并/p>
项羽,楚国贵族,刘邦,秦帝国公务员,打着复楚王的名号起事,还有个傀儡皇帝在
曹魏篡汉,名义上是禅位
司马氏建立晋时,是曹魏时的晋王
后面就比较乱了,五胡十六国国主不是族长就是武将。
南北朝末期,北周皇帝禅位隋国公杨坚,隋朝开始,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恭帝禅位唐国公李渊,建立唐朝
唐末安禄山史思明是藩镇诸侯,王仙芝黄巢算是平民,黄巢建立大齐,仅四年就兵败身亡。
然后是五代十国,大多是原先藩镇力量割据而成,朝代更替也多是内部武将篡权夺位,就像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一样。
宋武将多轮换及空降,所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只认皇家,避免了武装夺权。正规武装力量镇压个起义还是不在话下的。
好了,就说到这吧,朝代更替多是统治阶层内部权力转移,是为禅让。
宋朝的流民造反如果也能称为“起义”,那中国古代近4000年的历史,农民起义的次数可能有千千万了,仔细盘点,好像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起义成功了,所以这东西就跟彩票一样,并不是宋朝成功率低,放在历朝历代基本结果都是一个样。
南宋最大规模的钟相、杨幺起义,被岳家军在洞庭湖三下五除五剿灭了。
现在翻看《宋朝农民战争史料》,多达439次,素有“富宋”之称的宋朝百姓应该比较富足,不应该出现这么多次农民起义。这个数字如果放在西汉,那是相当高的,因为西汉统治者贯彻轻徭薄赋,基本没有农民起义,只到了末期才出现;而这组数字放在明朝,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明朝的起义可是连绵不断,一浪接一浪。
北宋四川王小波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等贱贵,均贫富”口号,后世深受启发,今天的成都江源镇萃英园内,塑有王小波雕像,图为萃英园。
首先说一定,现在史料称两宋的农民起义400多次,是要打引号的。宋朝的建立不同于其它王朝,它没有经过农民起义的冲击,黄袍加身就登位了,所以建国之初的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宋朝统治者又允许土地兼并,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客,身强力壮的又被募兵制征走了,剩下的老弱兵残的成了流民,反抗地方政府,而重文轻武的宋朝地方软弱,只要有一伙人造反,就上报是农民起义,所以留下农民起义的大量记载,其实大部分只能称为造反或暴动,比如宋江起义才36人、象州陈进起义60人、桂阳起义70人,规模最大的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最初才百余人,因为四川山高路远,王小波杀了地主开仓放粮后才汇集了几万流民,这是北宋规模最大的一次,不出两年即被平定。
当年某人来西湖游玩,觉得墓太多,煞风景,于是地方就拆除了600多座墓,其中就有方腊墓。
刚才前面也讲了,宋朝是实行募兵制的,这个制度最关键,宋朝招募年轻力壮的小伙入伍当兵,国家养着,不但给工资,还免除徭役赋税。所以宋朝的农民造反基本是小范围的暴动,战斗力低下,朝廷派兵来先镇压后招募,所以很快就把动乱给平息了。另外宋朝的政策宽松,年轻力壮可以参军,读书可以科举,不想种地可以去经商,百姓有比较宽松的谋生通道,流民不至于一呼百应都跟着去造反了,北宋的方腊起义,就是个例子,本来方腊所在的青溪县比较富裕的,常年为朝廷供给漆器、石头啥的,方腊自己就是个漆园主,后来无休止的征伐搞得怨声载道,方腊才率领深受漆器和花纲石困扰的百姓起义,打的口号仅是讨伐朱勔,并不是反朝廷,所以起义虽声势浩大,但并未波及四方,4个月被平定。
宋朝人一年真的有133天的节假日吗
其实这个问题之下,更令人在意的,是在当时的时局下朝廷对政治方针的把握。
一味的苛政和一味的宽政,最后都只能导致国力的抛物线式成长。自古以来不论强干弱枝还是裂土分封,对时局的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更何况当时宋朝在外患频发的情况下,还能保持这么宽松的节假制度,真的是迟钝的不行。
宋代的节假日,春节、寒食节、冬至,天庆节、上元节各休假七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休假三天合计21天,还有就是立春、人日、中秋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授衣、重阳、立秋各休假一天,合计20天,另外呢宋朝是上10天休息一天,也就是旬日,一年有34天,合计就110天,这是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休假制度。此外,真宗年间还新设了与宗教相关的天庆节、先天节、降圣节、天贶节、天祺节等,这些都是放假7天。假如你当官的旨意下达了,那么你可以慢慢准备,一个月之后上任就可以了,上满3年有30天的探亲假,如果亲人不在了,你可以休3年带薪的。各帝王不一样,有的打胜仗了,好,放假几天,有的过生日了,好,也放假几天。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考试题北宋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考试题北宋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