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白居易公务员考试题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白居易公务员考试题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公务员常识题复习知识点好多啊,有没有哪位大神总结了常考知识点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就大概是天文地理,各种常识、文学、数学、时政题,如果没有知识点可以去看看公众号菜小花花吖,有分享公考、事业编的知识点
加油一起上岸呀
孟郊46岁考中进士,得意地写下“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名句,当时考中进士究竟是个什么>程度/h2>
孟郊考中进士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考上了“清华、北大”加一张公务员录用的入场券,为什么说是这个水平,咱们拿数据、唐朝科举政策、和孟郊的出身来证明。
一、大浪淘沙,真金少之又少。据史料记载,整个唐朝平均每年录用进士的数额为不到23人,整个唐朝平均全国人口保守估计在4000万左右(这是平均值,现在史料对唐朝人口数有争议),学员基本16岁以上就可参加科举考试,除国家公立大学的学子外,还有自学和荐举的学子大概每年有20万左右,唐朝科举分秀才、明经、进士等五十多种,由于考取进士难度较大,每年考进士的学子大概有2000至8000人,大家算算从4000万到20万再到几千再再到20几人,考取进士的难度到底有多大,可想而知。
二、一将功成万骨枯。自隋朝设立科举制度以来,唐朝在前朝的基础上,更加完备了科举制度,但是和明清的科举制度相比,有很大不同,最大的特点就是科举一轮只考两次,省级一次,京城一次,没有“秀才”“举人”“进士”的等级划分,意思就是考上了就一举成名,没考上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秀才、举人的缓冲,许多人考了一生什么都没有,可见考中进士的才子水平到底有多高,孟郊46岁考中已经不错了,唐朝诗人科举连年不中的大有人在,罗隐十几次不中、杜甫一生科举都没考中(这与天宝年间奸臣当道有关,不影响杜甫的历史地位)等等。
三、孟郊出身并不优越。由于科举制度刚成立不久,唐朝的科举制度一直在探索中,很多制度并不严格,试卷不是唯一标准,这还包括考生名望、家庭出身以及背景,这里请参考王维。孟郊的父亲只是一个县尉(顶多就是县里的二把手),孟郊一没出身二没背景,唯一有的就是他多年来积累的才学名声,可见孟郊能够考中进士确实是凭的真才实学。
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唐朝进士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很多进士都成了宰相、重臣,但是孟郊考取进士后仕途并不顺利,这是后话。
最后幸亏孟郊考中了进士,不然我们就不会欣赏到《登科后》的千古名句了。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不知道你考上大学时的感受,期待你的留言。
孟郊46岁考中进士,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有文人的清高架子,兴奋的写下文艺感满满的“一日看尽长安花”。
通俗的讲,孟郊的感觉就像直男泡到妹子一般的兴奋,说明考上“进士”是相当的不容易的。因此,古人把考中列入四件喜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里的最后一场考试,它要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朝遵循隋朝的制度也设有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元、明、清时,读书人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他们按照名次又分为三甲:一甲3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数人,赐进士出身;三甲数人,赐同进士出身。
无论是进士及第,还是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他们都是进士。
孟郊考中进士,充分展现了他的能力,也赢取了社会的关注。
>由于span>唐朝是贵族社会,刚刚兴起的科举制度的还在幼年期,被选上的进士人数非常少,在武德、贞观年间,每一年录用人数少的只有几人,多的也不过十几人。后来,尽管规模上有扩大,进士的人数也有增加,但是每年的新进士也>不外/span>二三十人。
白居易考上进士后,曾经赋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说明当年整个唐朝只有17人中进士。
孟郊考中进士后,不是马上就有官当的,要看运气,幸运的话当年就能授官。当年考中进士,只代表你有相应的学历,官位主要还是授予荫补的高官世家大族子弟,有空缺的时候可以让你补上。如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考中进士十多年后,才被朝廷授官。
如果要说明“考中进士”是个什么水平,我们不妨先从唐代的科举制来入手讲几句。
受到一些影视作品影响,不少人以为科举制就是不断的考试,考官通过考卷来判定是不是符合要求,几位考官判定后,主考来审核这样的流程。
事实上,在唐代来说,并不是这样的。至少在孟郊考中的那个阶段,并不是这样的一种形式。
唐代的科举并不像宋朝和之后的王朝那样完全以文学写作为基础进行选拨!
在唐代,举人在参加考试之前要提供给考官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他们接下来要和考官们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关系,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自己认为的代表作。因为在唐代,录取的标准被认为是品德和德行要比才能更重要,单纯以(匿名)写作录取,可能只是那些善于弄文的油滑之辈占了便宜。当然,这样的录取形式和背景下,可操作的范围是比较大的。
所以,考中进士,对于当时的学子来说,不只是个人的荣耀问题了。自然“春风得意”啊!
以上是其一。
其二是政治原因。这是任何一个朝代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科举,意味着入朝为官,这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仕途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利好的消息。不要说某某无心做官,或许在为官多年后会萌生退意。但是,每一个积极准备参加科举的人,不可能没有政治意图和目的。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了一步,那更是觉得“马蹄疾”了吧!
孟郊46岁中进士,50岁任溧阳的县尉。在唐代县级政府行政机构中,长官是县令,负责统筹全县的公务活动;副长官是县丞,辅佐县令开展公务活动;还有一个勾检官叫主簿,负责文书和政务监督;而负责具体执行办事的就是县尉。如果与现行的行政机构比较,那县令就是正处级的县长,县丞就是副处级的副县长,主簿就是政府办主任,县尉就是正科级的局长。也就是说,孟郊中进士进入公务员队伍后可以直接享受正科级待遇。
现在,无论你是什么名牌大学毕业,凡进必考,要进入公务员队伍还得进行公考。大学本科、大学专科,只能考科员职位。科员与正科级相隔了一个副科级。如果是硕士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可以享受副科级待遇的,尽管属于非领导职务。如果是博士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是可享受正科级待遇。
因此,孟郊当时中进士,相当于现在取得博士学位。
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 水平因岗位而>差别/strong>
古代的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比如中央党校研究生。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定名次,第一名为状元,有文状元和武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所以,孟郊特别高兴,写下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乐之作《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多少年的彷徨无奈、心灰意冷一下子荡然无存,策马不需扬鞭,一日狂跑览尽长安美景。这两句千古名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得意、得志、得心之情,并给后人留下了“走马观花”“春风得意”的两个词语。
孟郊46岁中进士,63岁去世,“好日子”只过了17年。孟郊就不该考取功名,选错了行业。“男怕选错行,女怕选错郎。”孟郊两试考不中进士,第三次直到46岁才考上,浪费了大半生美好时光,如果这段时间写诗,能出多少精品呀。考中进士,“分配”任溧阳县尉,然而却不如意,后在友人帮助下在河南洛阳任职。再后来提拔任参军时,在上任的路上病亡,他的家人居然没钱下葬,还是那位叫郑余庆的友人买了棺材安葬的。多么可怜的孟郊。孟郊的人生困境从他的诗中就能看出:“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本来可以靠诗吃饭,非要考取功名,落得个暴尸荒野。
到此,大家对白居易公务员考试题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白居易公务员考试题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