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网友好,小编关注的话题,就是关于公务员奉天承运考试题的问题,为大家整理了2个问题公务员奉天承运考试题的解答内容来自网络整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
纵观中国明朝或者清朝皇帝的圣旨,不论其内容有多大的差异,也不论其形式有多大的不同,都无法掩盖几个共同的字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如果我们按照字面意思对这八个字予以解释,那么很容易便可得出一个结论:皇帝被认为是上天指定在人间的统治者,那么他的任何旨意都是代表上天,并且是顺从天意的安排,这样一来,皇帝的命令就具有不可违反性,任何人都要遵从。
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待古人的这些言语,不得不令人由衷地佩服古人创造词语的能力和技巧。
那么,这几个字是由谁发明出来的呢?
其实,“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刚开始的时候不是一起用的。
最初先用的是“皇帝”、“诏”,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使用的,秦朝灭亡,汉朝沿袭并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于是汉代的帝王开始在文书中使用“诏曰”两字,之后这两个字一直被历代的皇帝使用。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显示自己是受命于天,以及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一言一行都表示自己的统治出自天意。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
“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还有,他把其宫殿也称为奉天殿,把他手中所捧的大圭也刻上“奉天承运”这几个字。
从这以后,明至清的帝王们都继承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是朱元璋最早使用的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
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罢了。
唐代诏令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
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敕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意为“上天眷命”。因为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自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
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好像电视剧里的圣旨都是这么念得,但是到底是哪位皇帝首创的么?
答案是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苦,他的本还起的非常卑贱—朱重八,就像农村的小名,越贱越好养,在当时非常普遍。后来他成了一国之君,但是朱重八这个名字仍旧是他的一个心结。感觉自己的皇位来的不正。在元朝时期,虽然也是下达诏书,但是他们所用的前缀是“上天眷命”而并非是“奉天承运”。秦始皇将天下彻底统一之后,将自己任命为始皇帝,当时民众普遍迷信,因此凡是新的统治者上位前,都会先做足了迷信方面的功课,专门用来忽悠那些一无所知的老百姓。他们宣传自己是受命于天,当这个皇帝是理所应当,自己作为凡间的天神信使,就应该是大家需要时刻尊崇膜拜的皇帝。
到此,大家对公务员奉天承运考试题的解答时否满意,希望公务员奉天承运考试题的2解答对大家有用,如内容不符合请联系小编修改。